English

期待中国经济学专著的“黄钟大吕”

2000-04-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刘江华 我有话说

在北京图书大厦经济类图书的最新排行榜上,高居榜首的是两类图书:一类是萨缪尔森等著的《经济学》英文版及中文版、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公司战略教程》;另一类是《炒股就这么几招》、《猎庄狐狸》、《股市职业操盘教程》、《炒股:看图才是真功夫》、《散户胜经》。

后一类图书的火爆,不言而喻是由于今年春节之后,沪深股市红火,大盘指数持续上扬的结果;可是,国外经济学家撰写的经济学著作,不管是中文译本还是英文影印版,为什么在我国也如此受欢迎,而且呈持续状态呢?

毫无疑问,这些国外经济学著作因其名气大自然对中国的读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以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为例,作者萨缪尔森曾获1970年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一书在西方被誉为继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之后的第三本流行的教科书。自1948年推出以来,先后被译成43种文字,销量逾千万册,其中英文版已出至第16版。

名气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的,书好,自然影响广泛久远,据了解,这几本国外经济学著作在体例上相当考究。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曹璐教授说,她是学新闻专业的,与经济有不小的距离,但当她翻到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时,立即就被书中通俗的文字和详细的表格吸引过去,而且爽快地买下了这套88元的“非专业”书。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主任赵子忠则偏爱英文影印版的国外经济学著作,他说,这些书并不难懂,很多单词上下文都有照应,多看几次就明白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周桂元主任以业内人士的眼光分析说:和国内一些过于学院化、艰涩深奥的经济学出版物相比,国外经济学著作往往显示出文字通俗、生动的特长,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读者读起来不觉得吃力,所以就愿意读,译本多、波及广也就在常理中了。

市场的反应也证明了这些观点。仅萨缪尔森等著的《经济学》,近年在国内就有中国发展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华夏出版社在1999年8月推出的第16版《经济学》,到今年1月就已第2次印刷。中译本好卖,影印英文版经济学著作的销路也出人预料,继1997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首批7种之后,199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也跃马闯入这块带有风险的领地。也许真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原版经济学著作居然占住了市场的一角,像萨氏的《经济学》至今已是第3次印刷了。

不过,无论是中译本还是原版影印本,终归是西外的学者撰写的,谈的以西方各国的经济事件为主,对我们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毕竟与中国国情有些出入,不能当作自己的经济发展策略简单套用。正如经济学者何清琏所说,中国的问题太特殊,必须放在历史文化背景里观察。她介绍说,有几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一谈到中国问题,就很谨慎地告诉别人:我不懂中国问题。有一位经济学家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借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是,我们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产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

所以,出版界和读者,都在渴盼着出现这样一本经济学名著: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反映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及其规律的、既吸取西方所长又立足中国国情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书。或者索性可以借他山之石概括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渴求之下,越显出其出版的迫切;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本书虽呼之欲出,却难以现身呢?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周桂元认为,首先是需要时间。他说,有关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已经比较成熟。而中国经济改革的现状是,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只有20年,而且真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1992年的十四大和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细算起来不过是七、八年的时间。另一方面,经济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论问题,如政企分开、债转股,都需实践加以检验,这使得体现着理论思维和学说的经济专著“先天不足”。

其次,需要一批既有实力又能潜心学术的作者。周桂元认为,目前一些经济学家成名后就变成了明星,到处演讲。这样,虽不乏经济思想的闪光点,但难以形成体系,其弊端是致使当前大多数经济学著作缺乏体系性、前瞻性。何清琏则说,中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决定中国经济学者的不成熟。和西方著名的学者相比,中国目前活跃着的经济学家在学科积累上明显要差,而这需要慢慢补课。她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一代学者的贡献主要是思想史意义上的,而不会是学术史意义上的。

第三,需要调整目前的经济出版格局。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涉足经济学著作出版的,既有中国经济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等中央级专业出版社,也有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高校出版社,还有商务印书馆、上海人民出版社等综合性或地方性出版社,呈现一种诸侯纷争的局面。周桂元预测:面对经济图书出版的激烈竞争局面,新一轮的经济出版部门的整合不久就会开始,已经眉目清晰的比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和经济出版社即将合并。中国经济书店总经理张彦京也透露,国家经贸委下属的十多家经济类出版社,包括中国经济书店的主管部门中国经济出版社,也正在考虑组建出版集团或出版联合体。

优秀的经济读物的出现,与一个出版社的实力乃至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都有关系。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现时,正值英国经济鼎盛之时;萨氏《经济学》一鸣惊人,也与美国二战后经济实力大增不无关系。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稳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大好时期,我们有理由乐观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足以让西方人惊叹的中国的《经济学》一定会出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